【01】
观看了暑期档备受期待的抗战大片《援军明日到达》所发布的海报和精彩片花,我心中竟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让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表达。
海报上,于和伟所扮演的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庄严地矗立在阵地上,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展现出了他作为中坚力量的雄伟形象。而在片花中,方先觉展现出无比的气魄,他声音洪亮、坚定,激昂地宣告:“中国,同样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由于整部影片尚未完整呈现,我对于方先觉做出这一宣示的具体背景尚不明了。难道这一举动是发生在衡阳失守,第10军最终向日军妥协投降的关键时刻吗?这一疑问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期待在观影的后续部分能找到答案。
尽管影片对方先觉的形象进行了各种美化与描绘,塑造出他英勇无畏、铁血丹心的形象,但有一个核心事实无法回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方先觉终究是一名投降的将领。
关于方先觉投降一事,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当时暂编54师的师长饶少伟所提供的证言。饶少伟的证词,作为当时在场的直接参与者,为我们揭示了方先觉投降的实际情况。这一证言,不仅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而且为我们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饶回忆起往昔时述说:
1944年8月7日黄昏时分,方先觉召集四位师长共同商讨末日的战略抉择。他情绪激动地表示:“并非是我们背离了国家,而是国家抛弃了我们;并非是我们主动放弃国家,而是国家先放弃了我们。”随后,他命令孙鸣玉草拟七项投降条款,主要内容包含:(一)保留第10军的编制与架构;(二)日军进城时,需确保俘虏的生命安全;(三)对受伤的官兵,日军应给予人性化的待遇;(四)日军必须立即停止炮火攻击;(五)日军需派遣飞机将方先觉送至南京,以面见汪精卫……’等等(饶少伟:《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时任预备第10师政治部副主任的杨正华所提供的史料也证实了饶文所述内容)。
在此,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方先觉主动提出要求会见汪精卫,这一举动显然透露出他已在盘算如何在汪伪政权中谋取一席之地。因此,可以断定,方先觉的投降是真实而非虚情假意,绝非某些国人盲目辩解的所谓“诈降”。
然而,日军对方先觉提出的所有条件均予以回绝。在8月8日这一天,方先觉做出了一个对于任何军人而言都堪称最为彻底且耻辱的决定——他无条件地向日军投降。

在投降后的次日,方先觉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当被问及“在无条件投降之后,您当前的感受如何?”
方先觉回应道:“我们曾低估了日军的兵力,过度依赖坚固的阵地以及重庆美军空军的协助来进行抗战,然而,最终我们还是被日本军队的强大实力所击败。”随后,他再次表达了希望能够飞往南京与汪精卫会面的愿望,以探讨未来的局势和合作可能性。(见《申报》1944年8月17日第2版,题为《方先觉将军坦诚表述对和平的渴望》)

有国粉为其辩解称,方先觉之所以选择投降,实则是出于保护伤兵的考量。他希望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通过投降的方式来减少伤兵的进一步伤亡,并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医疗和生存条件。尽管这样的决策在军事上可能备受争议,但方先觉显然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试图为那些受伤的士兵谋求一丝生机。
然而,无条件投降的实质就是将自身的全部安危完全交由敌人处置,任由其摆布,因此所谓的“保护”只不过是空谈,无从说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详细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众多第10军的官兵在不幸被俘后遭到了残忍的杀害,这一残酷事实显然表明,方先觉的投降行为并未能成功挽救其麾下官兵的生命,其效果微乎其微。
衡阳保卫战在初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然而方先觉的最终投降,无疑给前期的辉煌战绩以及那些为守卫衡阳英勇牺牲的普通士兵们蒙上了阴影。
【02】
从预告片以及发行方披露的信息看,《援军明日到达》是一部“国军主旋律”电影,概可断言。【点击阅读】
在本片中,刘和平不仅担任了编剧一职,还身兼总导演和总制片人的重任,因此,完全可以称这部作品为“刘和平的杰出之作”,这并不过分。

刘和平曾在2014年推出了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刻画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在这部剧中,编导将大量的同情与不舍倾注于即将崩溃的国民政府,相较之下,北平地下党的形象则被刻画得相对笨拙、无所建树。而最终,几乎所有在剧中被编导倾注深情的人物,都走向了前往台湾的命运。
所以,《北平无战事》可以被恰当地命名为“一部替国民党哭坟的电视剧”。【点击阅读】
鉴于《北平无战事》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难预测《援军明日到达》将呈现出何种风格的基调。

衡阳保卫战,可视为日军在豫湘桂会战这一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的绝望之击。
在那个时候,全球的反法西斯斗争已经接近结束。在欧洲和太平洋的战场上,苏联军队与盟军都在发动猛烈的反攻,并且屡获佳绩。然而,唯独在中国的“正面战场”,令人震惊的是,腐败无能的蒋介石政权竟然遭受了一场惨痛的失败。
在1944年的4月至12月期间,短短8个月,国民党军队遭受重创,损失兵力超过60万,同时失去了4个省会城市以及146座其他城市(其中豫中会战中,短短37天内即失守38座城市),还丧失了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此外,国土丧失了超过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导致6000万人民再次被日军的铁蹄所践踏。

从战后全球格局的演变来看,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溃败,其影响极为深远,这一失败直接促成了美苏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中联手将中国视作战败国进行处置(即划定势力范围)的局面。而雅尔塔协议所带来的一个至今仍让中国人感到难以释怀的结果,便是外蒙古的独立。
因此,从汲取历史经验的视角去拍摄衡阳保卫战和方先觉的故事,显然是富有深意的。衡阳保卫战的失利,以及方先觉和第10军所经历的悲惨投降,将引导观众深刻反思,一个封建色彩浓厚、买办气息弥漫的反动政权,是无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真正的独立与解放的。
【03】
数年前在讨论电影《八佰》之际,我曾在某篇文章中提到,国民党军政高层在抗战时期深受失败主义情绪的影响,其根源在于他们几乎无法看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对于最终战胜日本毫无信心。
因此,国军抗战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可谓是一种“不惜以身殉国”的决绝态度,这种决心足以表达他们愿意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付出生命的坚定信念。

这可谓是“至臻之境”,然而能够达到此等高度的国军将领寥寥无几,张自忠将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见上图)。反观大部分国军将领,他们远远未能触及这一层次,一旦遭遇劲敌,往往选择逃避为上,倘若无法逃脱,则可能选择屈服。
以方先觉将军为例,他在面对日军时选择了无条件投降。
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为何要以如此鲜明且隆重的方式,运用英雄主义的笔触来刻画一位降将军的形象呢?
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日益严密的围堵态势下,是否有人因此丧失了信念,进而鼓吹无条件投降才是对国家真正的忠诚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吧!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郭松民关于《援军明日到达》:难道投降有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