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黄继光烈士:伟大战士 永恒丰碑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谱系中,黄继光的名字如丰碑般矗立。这位仅21岁便壮烈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用胸膛堵枪眼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图腾。相较于广为人知的英雄瞬间,他从川中贫苦农民到特级英雄的成长轨迹,更藏着支撑其壮举的精神密码。本文结合《黄继光传》《上甘岭战役史料汇编》《志愿军第15军战史》等权威文献,以及烈士亲属、战友的亲历口述,全景式还原黄继光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一、川中苦土:在压迫与期盼中生长的少年

(一)寒门降生:乱世中的生存挣扎

1931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石龙乡(今继光镇)继光村的一个佃农家庭,原名黄积广。这一年,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而川中大地更是深陷军阀割据、苛捐杂税的苦难深渊。黄家世代租种地主田地,祖父黄学思、父亲黄德仲皆为佃农,全年劳作所得,除缴纳高额地租和“人头税”“壮丁税”等数十种苛捐外,仅够勉强糊口。
黄继光的童年,是在“半饥半饱”和“恐惧不安”中度过的。据其弟黄继恕回忆,家中仅有一间破旧草房,四壁漏风,冬天姐弟四人只能挤在铺着稻草的土炕上取暖。母亲邓芳芝为补贴家用,白天纺线织布,夜晚还要借着油灯微光搓草绳,即便如此,“每年青黄不接时,还是要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更让家人煎熬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1941年,父亲黄德仲因拒绝给地主当“替壮丁”,被国民党乡丁毒打后赶出家门,被迫到成都附近的砖窑做工,终因积劳成疾,于1943年含恨而终,年仅42岁。
父亲去世后,12岁的黄继光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之一。他不仅要跟着母亲下地插秧、割谷,还要上山砍柴、放牛,甚至被迫到地主家做长工抵债。地主家的“规矩”严苛至极: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喂猪、挑水、种地样样都干,却只能吃掺着沙子的粗粮,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打骂。有一次,黄继光因放牛时不小心踩坏了地主半分秧苗,被地主用竹棍抽打至遍体鳞伤,母亲邓芳芝抱着他哭了整整一夜,他却咬着牙说:“娘,我不疼,等我长大了,一定不让你再受欺负。”

(二)曙光初照:解放带来的新生与信仰萌芽

1949年12月26日,中江县解放,解放军工作队进驻石龙乡,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土地改革运动迅速展开。当工作队把写着“黄德仲”名字的土地证交到邓芳芝手中时,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颤抖着抚摸着红印章,泪水夺眶而出——黄家世代没有一寸土地,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根”。
解放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黄继光的人生轨迹。他亲眼看到解放军战士帮村民挑水、种地,把缴获的粮食分给贫苦百姓,甚至为了保护村民的耕牛,与残余的土匪殊死搏斗。在工作队组织的扫盲班中,黄继光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也第一次听到了“为人民服务”“人人平等”的道理。工作队干部讲述的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故事,让他对这支军队充满了崇敬。
1950年初,石龙乡成立儿童团,19岁的黄继光主动报名加入,担任儿童团团长。他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盘查可疑人员、传递情报,还积极参与减租减息、清匪反霸运动。有一次,他发现两名形迹可疑的人试图偷运粮食出城,立刻带领儿童团员将其围住,并及时报告给工作队,成功截获了粮食。因表现突出,黄继光被评为“模范儿童团员”,胸前戴上了鲜艳的小红花。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解放军,穷人才能真正站起来。
1 2 3 4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缅怀黄继光烈士:伟大战士 永恒丰碑

赞 (1)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