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同志。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陆元九于1920年1月出生在安徽省来安县。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的炮火下,陆元九艰难求学,到重庆接受大学教育,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费留学生的名额,成为第一批赴美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深造。
在美国选择专业时,陆元九知难而进,选择了仪器学,师从著名自动控制专家查尔斯·德雷珀教授,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通过4年苦读,陆元九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获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陆元九克服重重阻力,几经辗转,于1956年回到故土。回国后不久,他就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
同时,他还坚持撰写专著。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中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中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1996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当时,已经76岁的陆元九第一时间赶到西昌调查原因。这之后,陆元九提出,“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名言”。
要求严格是大家对陆元九的印象。他常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
2021年,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他曾寄语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陆元九同志是我国惯性导航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并在美国从事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1956年,他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在自动化领域开创了我国的先河,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还首次提出了“回收卫星”的概念,并创造性地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了论述。他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还为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元九同志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者。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尊严。他冲破重重阻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新中国。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还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他是“七一勋章”的获得者中年纪最长者。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学,在荆棘里拓荒,把毕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希望新一代的央企科技工作者,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陆元九同志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他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他说:“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我的夙愿。”他还把自己的积蓄毅然捐了出来,资助科学研究,这些钱寄寓着这位老院士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学生们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他们说:“尽管我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但我们多想再在教室里听您讲述各种‘原理’。“
陆元九同志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和优秀领导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自己的品格和风范,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用自己的忠诚和信念,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面旗帜,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座丰碑。
陆元九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陆元九同志的崇高品德、卓越才能、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陆元九同志的优良传统和宝贵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病逝 享年103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