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环节看精日公知喻国明是怎样一步步自己作死的

一、两篇微博,发酵舆情

河南大水,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大家都在为河南助力加油,但谁也没想到,一个大学教授,一个知名学者,一个研究舆情的人,自己却堕入了舆论发酵的深渊中。

微博认证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的@喻国明 发布了一段内容为“央视主播海霞夸赞多地及时应对暴雨汛情”的视频,借此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4_16272678012721574

按说批评没有问题,所谓批评不自由则自由无意义,但是网民发现,喻教授这批评并不是那么单纯的学术批评,而是别有意味,阴阳怪气,移花接木,故意混淆时间和地点,有点借秃子骂和尚的意思。

因为喻教授所批评的时间是7月20日,这恰恰是河南抗洪最关键阶段,而教授显然没有注意央视主播说新闻是八天前的河北,是7月12日华北大雨,而对于那场华北大雨,海霞说的并没有问题,喻教授用7月12日华北新闻,用来评价7月20日河南事件,显然是不客观不准确的,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4_16272743307642426

很多网民给喻教授的定义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还有一句叫阴阳怪气,这是因为上一条的评论问题没有解决,而喻国明又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这就是网民所评论的那样没人性的斗气了,这篇微博把网民的情绪点燃,舆情进一步发酵。

那边河南抗洪关键,而且大水千年一遇,很多河南人面临生死一线,这边喻国明谈笑风生,还在欣赏黄河咆哮的壮观美景,两者形成强烈反差,这个微博结合此前海霞那个评论,暴露出喻教授的心态,而这成了舆情发酵关键的心态改变。

网民在改变,喻国明也在改变,但一个在新闻学界的强者,注定在网络舆论面前成为弱者,注定会被网络舆论碾压,一个真正研究舆情的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个结果,喻教授或许太自信了,或者他真的不懂这个道理,就像当年的赵括一样。

 

4_1627267177641494

其实,很多网民看问题还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也有很多善意的提醒,但是,喻教授这个时候,携带的是满满的学术权威,怎么能容忍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小网民的说三道四,所以,这种心态下,舆情发酵就必然了。

其实,喻国明也意识到第二个微博不合适,自己悄悄的删了帖子,假设他能对第一个帖子,做一个解释,承认自己错把华北当河南,做个道歉,这事绝对就过去了,因为从网民的心态,谁会真正跟这个纸上谈兵的老人家计较呢?但是,喻教授怎么可能轻易的认错,如果认错,那还是学术权威喻国明吗?而事态就在这种态势下,往前发展。

二、删评拉黑,激怒网民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只存在歌词中,而在网上,只能养成眼不见心不烦的境界,但显然喻教授没有达到这个修行,他是容忍不了半点批评的,批评的再对也不行,老子天下第一,你们都是什么玩意儿?

所以,喻教授错误的对网友进行删评,拉黑,而现在的拉黑规则是,如果被拉黑,那么是要禁止评论三天到七天的,显然,这就激发了网民更大的愤怒。

对于删评拉黑,不是不可以,比如对于攻击谩骂的,完全可以删评拉黑,而且也绝对会获得网民支持,但对于那些理性评论,客观分析,如果删评拉黑这会激起众怒,而不是一个人的愤怒。

网民的操作很简单,截图发博,大家说公道话,网络历来不缺乏正义人士,新的舆论因此产生,比如学阀就会给喻教授定义上了。客观说,喻教授删帖拉黑,加速了舆情发酵。

4_162726790806669

4_16272704078267906

4_16272686144008806

三、发文反驳,次生舆情

喻国明发布两篇微博发酵舆情后,显然他是不服气的,而且,他根本就没认识到为什么会这样?他开启了都是你们错,一条道跑到黑的模式了,表现在他的两篇反驳帖子,这两个帖子要是没有互联网,那可太厉害了,只不过在网络面前,这太小儿科了,而喻教授显然没有做好面对互联网的心理与常识储备。

第一篇,错误认定当事方有组织的反攻,还扯出反攻倒算言论,真是把自己当成地主了,增加了不少舆情的喜剧色彩。这就是老人家自以为是和刚愎自用的表现,现在网络舆论发酵基本都是自来水,像喻教授这次舆情发酵,就是网民在护卫河南抗击灾情的网络舆论,是喻教授自己偏要踩这个地雷而已。

而且喻教授此时还把自己处于高高在上地位,岂不知他在网民心中早已经在脚下被踩的泥了,喻国明在这个事件中,最大错误就是传统媒体时代,给他带来的超级自信,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明明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心理恐慌却表现出来的高傲。

其实,网络时代,出现错误不可避免,出现错误,诚恳认错,坚决改正,这才是互联网的真正生态。

第二条微博,这条警告也带着满满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标签,而网民是根本不在乎这种警告的,后果就是几何形态的成倍的攻击扑面而来,这就是互联网真正生态。而喻教授完全无视这点,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些生态。

4_1627270880926968

4_16272692945950632

四、微博禁言,舆情进展

按照网络规则,一旦网民被激怒,就会成倍的进行反噬,那么喻教授面临的就是网民举报,而网络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评估,会有一个处理意见,尤其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比如抗疫抗灾等重大问题上。

所以,喻教授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微博被禁言了,而我认为这是一种保护性禁言,就好比敦刻尔克撤退,保存实力,否则以喻教授的心态,在微博上,他会被网民收拾的体无完肤,他在这么多年树立起来的形象,会被打成原形,很多网民都有金箍棒,都是火眼金睛。

所以喻教授还是要感谢微博吧,这是救驾,在最大程度上替喻教授止损。当然网民是一定要欢庆胜利的,喻教授眼不见心不烦,否则就是被网民摩擦了。

4_16272648943161619

五、话题设置,锁定舆论

这个事件网民共设定了两个话题,这是舆论发酵的最高境界,因为三点:第一会锁定舆论,第二会汇集言论,第三舆论效果累积。

这两个话题分别是,喻国明造谣海霞新闻视频,喻国明被禁言。两个话题一前一后,本身是事件核心事实,同时两个话题互成因果,干净利落,清晰简洁,而且设置话题的人做好事不留名,这个话题的设计者绝对是舆论高手。

话题的最大价值就是新闻评论的归属感,所以网民一般都会带上话题评论,这样就有找到家的感觉,而受众打开话题,就知道主要内容基本都在这里。喻教授也可以打开话题,记住仇恨。

微博被禁言,无法使用,可以再注册一下,或者借用别人的,话题里还有贡献榜,冤有头债有主,只不过经过这几天的思索沉淀,不知道喻教授是否有长进,建议,喻教授看看每条微博说的对不对,而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这样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面对互联网是应该空荡荡的心态,不得不说,很多人,玩不起了,过时了。

4_16272693204842856

4_16272659241973836

六、洛阳铲下,体无完肤

网络规则接下来,就是挥舞洛阳铲了,这种盗墓的工具,在网络上同样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网络大V,如同现实中的大墓,同样受欢迎,所以网民乐此不疲的挖掘宝藏,喻国明不可能幸免。

喻教授被挖出的宝藏,有两类,第一类,其实是时代问题,在2010到2014年前后,这类问题非常普遍,这是时代特色,那个时候,公知猖獗,不公知不上网,没有几句公知言论,你都不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网民。

第二类是,精美精日言论,现在回头看,这些言论有的蠢不可及,好在喻教授没有精印,在中国网络舆论场,精美精日精印言论已经不流行了,而且作为专家学者教授,尤其作为舆情研究者不该不懂这个道理,比如精日言论,在918那天,颂扬安倍,是不是蠢?简直太蠢。这个时间点,那个谄媚言论,不发酵舆情才怪呢!

洛阳铲的意义是什么?在于寻找一个人言论的逻辑,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是过失还是故意?是连续性还是突发性,是本质如此还是冲动型人格,这是可以从一个人历史的言论中得到分析判断的。

所以,洛阳铲后,喻教授就说不清楚自己的言论了,因为网民基本就可以给喻教授结论了。

4_1627269774949484

4_16272742110241175

4_1627266008626209

4_16272719582563024

4_16272716990744064

七、队友助攻,帮了倒忙

微博助攻,要看对象,搞不好,会成为猪队友,帮倒忙,反而不美。就好比狐狸帮鸡,会搞的鸡窝也是骚气。这次也发现喻教授的几个助攻,这个助攻,更是把喻教授扶上马,抽了一鞭子,又加速在舆论的大道上送了一程。

首先,看第一个队友,这是网络舆论场上的名人,著名公知,我不做过多评价,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

看这个队友言论,这两个言论等于又把喻国明打了两个棍子,本来这个事件就是单纯的技术性舆论问题,队友给了喻国明教授两个标签,一个是方方式假想敌,与方方齐名了,另一个是阶级敌人说,这一下问题的高度就上来了,而这两个标签之后,舆论上又增加了两部分人参与批评喻国明,喻国明心里苦呀,表面上还得感谢队友仗义出手,心里恐怕早就骂娘了,有点意思。

第二个队友,竟然攻击海霞的长相,这是网络上最忌讳的言论,因为这背后涉及到人品和审美问题,说海霞丑的,这是眼睛瞎了吧,网络上人的长相不能黑,地域不能黑,这是两个禁区。

第三个队友,把对外部门,搞宣传的搞成了对立面,而且出口成脏,且此人自曝还是美国军方的座上宾。

这几个喻教授的助攻,这是怕喻教授死的不彻底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民会更加认定,此前的批评是对的,而且还客气了,看这几个队友,他们沆瀣一气,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舆论叠加的效果。

4_1627274495767503

4_16272728738756237

 

4_1627266305156898

八、转战平台,指向央视

网络舆论,不是你认为自己的意思是什么,而是网民认为你的表达是什么,这是以受众为核心的逆向舆论时代,这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大相径庭的,而面对这个变化,很多研究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在现实面前,败下阵了。

网传喻国明有这样的两个大段言论,算是他对自己这个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看做是阶段总结和他的心声。

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喻国明已经固执的认为,他被舆论集中批评是央视所为,这个分析判断充满了主观偏见和自以为是,如果喻教授用这个方法教学或者指导舆情处置,那可真就误人子弟,害人不浅了。

这是最基本的舆情分析判研,就好比医生诊断,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扁桃体发炎而认为痔疮出问题,那是要出医疗事故的。

而喻教授又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又将自己置于险地,那就是限定十点钟,如果再有人身攻击将每日一问,直接质问央视及央视台长。

我觉得央视这次躺枪真是无妄之灾,这事从头到后,都跟央视没什么关系,我看两个话题下发声的网民,基本都是普通网民,看不出任何与央视的瓜葛,所以喻教授结果可能就是自取其辱,因为央视官方没人会搭理他,这事也没法搭理他,喻教授在这个问题上设置了一个两难选择陷阱,如果搭理,就等于承认,所以,不会有人理他,而且对于网民来说,不是不要,而是不要停。

网民满怀期待的等到十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说话不算数,一点信誉都没有,对于吃瓜群众,不怕事大,就怕没事。

我不知道那个跟喻教授对话的人是谁,这是一个蠢货。一点舆情处置经验都没有,最后会成了替罪羊,活该,这是愚蠢的代价。网络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4_16272721017169597

4_16272648316280692

4_1627269696253162

4_16272734157872496

九、网民论战,大爆粗口

既然微博没法发声,那么喻教授在微信上开始战斗,于是网络上传出喻教授大爆粗口的截图,这些截图让网友又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教授,原来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却不想兔子急了也咬人,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网民以为的知识分子骂人应该是你母亲的,而不是你妈的,结果这个教授一口一个傻逼,看的网友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个截图并不是这个事件之后的,而是去年的,但是被网友恰到好处的发出来,时机刚刚好,以致很多网友都认为是新近的,对此更加对喻国明大加批判,而喻国明有苦难言,因为这些粗口确实是他说的,无论过去说的,还是现在说的,都是有图有真相的证明的一个教授的另一面,这是舆情深入的又一个因素。

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好好研究时度效了,这是舆情处置的真谛。

4_16272713383993418

4_1627270762751648

4_16272722582857356

4_16272689918918278

十、境内舆论,境外合体

其实,我们做舆情的最不愿意说的就是境内外的势力合体,故意也好巧合也罢,这次喻教授的言论,与境外势力合体,成了一个事实。

我相信这也出乎喻教授意料,但是做舆情研究的,是应该想到这一点,我们客观说,喻教授的言论被境外反对势力利用了,或者说,喻教授的言论给了境外反对势力一个攻击中国的思路。

对于喻教授来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从截图看,喻教授也是无法反驳的,而这形成了这个舆情事件的最严重后果,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4_162727391250592

4_16272725811260126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十个环节看精日公知喻国明是怎样一步步自己作死的

赞 (2)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