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乌克兰总统的新闻秘书尤利娅·孟德尔大放厥词 称“中国、越南、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关系”

近日,前乌克兰总统的新闻秘书尤利娅·孟德尔竟然在公合发表言论她认为中国、越南、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关系。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孟德尔以及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官员们第一次在历史认知、对外表述等方面发表不负责任或者称之为无知的言论。

这些争议言论及其引发的国际讨论,确实暴露了历史记忆在政治叙事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如果只是乌克兰的普通民众,对历史缺乏正确认知还不会造成多大危害,作为乌克兰的政府官员尤其是新闻秘书,脸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没有,也难怪乌克兰从安定祥和一步一步走入西方国家设下的陷阱不可自拔。结合乌克兰近期的其他官方表态和事件背景,这一现象可被置于更广泛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框架下分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 言论的争议性:战争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冲突

尤利娅·门德尔曾公开承认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巴斯冲突中炮击平民设施(如学校、医院),并解释称这是对敌方挑衅的回应4。这一言论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激烈反应:

  • 国内反应: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及部分官员指责她“背叛国家利益”,认为此类言论削弱了乌克兰在国际社会中的道义立场,甚至被总检察长办公室以“叛国罪”立案调查。

  • 国际影响:此类言论触及战争伦理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军事行动中区分平民与战斗人员。历史记忆中的类似事件(如科索沃战争、叙利亚冲突)被重新提及,促使国际社会反思战争中的“集体责任”与个体行为的边界。

这一争议凸显了战争时期历史叙事的工具化:政府往往通过选择性记忆构建合法性,而门德尔的“坦率”打破了这一叙事,迫使公众直面战争的真实代价。


2. 历史记忆的政治化:乌克兰的国家身份建构困境

乌克兰近年来频繁通过历史事件重构国家认同,但其牵强性常引发争议:

  • 历史与现实的割裂:例如,乌外交部曾宣称“基辅罗斯在公元988年皈依基督教时已决定加入欧盟”,试图将现代政治诉求投射至千年历史中,却因时间线错位和逻辑漏洞遭嘲讽。这种叙事暴露了乌克兰在“去俄罗斯化”过程中对历史根源的焦虑。

  • 独立公投的反思:前总统库奇马批评1991年的独立公投是“欺骗性宣传”,认为乌克兰独立后未能实现预期发展,反而陷入经济衰退与地缘依附,这种自我批判进一步激化了国内对历史选择的争论。

此类言论的荒谬性不仅在于史实错误,更反映了乌克兰在民族国家建构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如何在苏联遗产、俄罗斯影响与西方认同之间找到平衡。


3. 国际舆论与历史记忆的博弈

乌克兰官员的争议言论常被置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解读:

  • 西方与俄罗斯的叙事争夺:例如,门德尔的言论被俄罗斯媒体广泛引用,用以证明乌克兰政府的“战争罪行”,而西方则更关注乌克兰的“抗俄正义性”。这种对立体现了历史记忆如何被不同阵营工具化。

  • 中国的斡旋与反应:当乌克兰国家安全官员丹尼洛夫(Oleksiy Danilov)粗野侮辱中国特使李辉时,中方强烈谴责其言论,并警告可能调整对乌立场8。此类事件表明,历史记忆的争议可能直接影响国际联盟关系,甚至重塑地缘政治格局。


4. 全球反思:历史记忆的滥用与修复

乌克兰的案例引发了更广泛的全球性反思:

  • 历史修正主义的风险:无论是乌克兰将基督教皈依与欧盟成员资格强行关联,还是部分国家美化二战合作者(如乌克兰的班德拉争议),均显示出历史记忆被政治力量扭曲的普遍性。

  • 战争叙事的双重标准: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同情与对中东、非洲冲突的冷漠形成对比,促使人们质疑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关注是否源于地缘利益而非人道原则。


总结

尤利娅·门德尔的言论及乌克兰其他官员的历史叙事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后苏联国家在转型期面临的认同危机与外部压力。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历史记忆在政治动员中的脆弱性,也促使全球重新审视以下问题: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国家认同?如何避免战争叙事沦为权力博弈的工具?乌克兰的困境或许正是这一时代命题的缩影。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小国就是小国,得分得清谁离得近,谁离得远,把国民当炮灰打了三年,换回欧盟的准入名额了?换回北约的集体防御了?用国家资产、未来经济和全体老百姓的福祉,去赌西欧和美国会兑现那个虚无缥缈的承诺,只能说还是挨揍挨的太少!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前乌克兰总统的新闻秘书尤利娅·孟德尔大放厥词 称“中国、越南、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关系”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