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青岛是德国租界。一丝不苟的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却把下水道给修了。
于是,青岛百年不涝,尤其在暴雨季,“水漫金山”的北京上海,在德国制造的青岛下水道面前,都无颜以对。
100年后,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国人遍寻不见,最后,是一封来自德国的电子邮件,道明了放备件的小仓库。
中方技术人员打开后,零件百年后仍如新。一时间,舆论哗然,中德下水道的对决,已然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比较。
德国下水道,不仅冲走了中国自尊心,还冲掉了国人的智商——
因为这段历史故事,全是中国公知们编造的,不过是埋汰中国、捧高西方的“短篇小说”。
德国人未雨绸缪,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这一情节,纯属历史谣言。而公知感慨的“中国技术落后100年,工业精神落后300年,”更是恨国党的欲加之罪。
历史真相如何?
1897年11月,对中国觊觎已久的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并于次年强行租借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租期99年,这段殖民统治维持到1914年青岛被日本占领为止,共计17年。
为了与英法竞争,德国下血本,力图把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一批德国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被派到青岛,带领中国工人,在青岛城区兴建房屋建筑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这其中,就包括德国下水道的工程。
放在今天看,这一工程也算是“牛”的——建成的管道总长80公里,宽阔处甚至可以跑汽车。至今青岛人仍把下水道井盖称为“古力”,即德语“Gully”(下水道)的音译。
不过,擅长历史杜撰的中国公知,只呈现了“历史井盖”上面,却刻意地不把“井盖”翻开。
需要指出的是,在青岛,德国是殖民者。殖民统治从不以属地人民利益为上,而全然以殖民者属国的利益为上。青岛,是德国殖民征程的一颗棋子,不过是彰显其国力的工具而已。
下水道工程,压根儿就不是为中国人准备的。
殖民时期的青岛被分为西人区和华人区,属于“高等种族”的德国人住在市中心的西人区,被认为是“低等种族”的中国人则住在大鲍岛等华人区。
下水道等现代化设施只分布在西人区,被贴上“低等、肮脏、粗糙、危险”等标签的华人区根本无从享受。
德国的工程师们,还用一种叫“种族卫生学”的学说,埋汰中国人。在德国海军建筑顾问博克曼看来:“下水道工程避免中国居民用过的脏水流经欧洲人居住的地方,这些脏水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中国公知为了制造历史谣言,还把一顶道德高帽子,安到了德国头上。
不过,这还不是全貌,这则历史谣言,是个三重谣言。
第一重虚构了德国人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的情节,第二重混淆了下水道用途,第三重则是夸大了德国下水道的防老效果。
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已经进过数轮扩建,德国下水道遗留的管道,只剩下2.6公里,根本不可能承担城市的排水任务
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是其特殊的地形,概括地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
积水迅速排入大海,很难形成内涝。功劳簿上,可以写地形,可以写大海,但却写不到德国。现在的青岛下水道,是中国制造。
而历史谣言背后,又有什么隐性的民族思维呢?
客观地说,下水道系统是舶来品,是伴随着鸦片战争,来到中国的。
在此之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即便是北京城,由于生活污水和排泄物无法有效处理,城市中也是充溢着臭味。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肾脏,也可能戳伤一个民族的精魄。
不巧的是,民国时期,公知辈出,一批恨国党借题发挥,为历史谣言的制造埋下伏笔。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这是民国公知胡适对中国人的批评,他所说的不如人,说白了,不如西方人。
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更是把下水道和文明联系到了一起:“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胡适在北大开学典礼上,依然把抽水马桶作为文明象征。以下是他的话:“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专家多,研究抽水马桶也有专家,没有他们,美国城市就变成臭城,就跟现在的中国一样。”
说白了,在公知眼中,下水道不止是下水道,还是文明象征。要冲走中华文明的底气、骨气,最好的方式,便是下水道。
一个甲子后,新时期的公知们、胡适们的继承者,制造了这条下水道的历史谣言。
他们出于什么心理动机?
与他们的前辈一样:以下水道的文明属性,强给中国打上不文明的标签,再引申出西方的下水道比中国好、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恨国歪理”。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兴于自以为智者。
不过,他们没有胡适那种幸运,他们的谣言,被戳破了。说起来,跪习惯的公知们还不知道,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那套下水道的历史把戏,早就行不通了。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德国下水道,冲走公知的民族心——公知为何“发明”下水道谣言?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