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你骂句犹太人试试!

反贼在推特上跟网友对骂,网友要他说句犹太人坏话 试试“自由世界”的铁拳,他一气之下真说了,推特账号也真没了。。。

这件事看似是个体言论与平台规则的碰撞,实则折射出西方舆论场在巴以议题上的深层矛盾 —— 所谓 “言论自由” 的宣称与现实中立场先行的管控形成了刺眼反差。
从平台治理逻辑看,封禁行为往往以 “反犹太主义”“仇恨言论” 为由头。这种规则解释权的弹性,在巴以冲突的舆论场中被放大:巴勒斯坦媒体账号曾在未获通知的情况下遭批量封禁,而美国政客直言封杀 TikTok 的真实目的是压制平台上的亲巴勒斯坦声音。推特的封禁操作,本质上是对这种政治偏向的迎合,将复杂的地缘政治批评简化为 “仇恨言论” 进行处理,暴露了平台规则背后的权力倾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事件中 “反贼” 群体的身份悖论。这类群体往往将西方标榜的 “言论自由” 奉为圭臬,但其亲身经历却戳破了这一神话。当 89 岁的美国资深记者因呼吁以色列离开巴勒斯坦便被迫终结职业生涯,当普通用户的批评声音直接被账号封禁消解,所谓 “言论自由” 不过是在特定立场框架内的有限许可。这种许可的边界,在以色列议题上被明确划定 —— 任何触及主流政治共识的批评,都可能遭遇 “技术性封禁” 的处置。
美国舆论场的这种双重标准早已不是秘密。TikTok 的公开声明揭示,平台上亲巴勒斯坦内容的流行源于美国年轻人本就倾向于同情巴勒斯坦,但这种民意表达却被政客与平台联手压制。从国会到社交媒体,对以色列的批评声音不断被围剿,而 “言论自由” 的旗帜只在符合其政治议程时才被举起。
这场封禁事件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西方 “言论自由” 的虚伪性,也让那些迷信这种神话的人看清了现实 —— 在权力与立场的双重滤镜下,自由从来不是无边界的馈赠,而是可被随意调控的特权。当批评的声音被轻易抹去,剩下的不过是被精心塑造的单一叙事。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言论自由?你骂句犹太人试试!

赞 (1)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