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颗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在京华大地上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消息传来,举国同悲。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赤子,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科学的传奇,更用一生执念践行了对祖国的赤诚。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先生的数学造诣与人文素养,为他埋下了科学与传统交融的种子。

1929年随父迁入清华园后,这片浸润着学术气息的土地,成为他科学梦想的起点。小学时展露的数学天赋未被急于拔苗助长,反而在《孟子》的诵读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种”科学与传统交织”的特质,贯穿了他的一生。1938年,战火纷飞中,16岁的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茅草屋搭建的课堂里,于空袭警报的间隙汲取知识养分。正是这段颠沛却坚韧的求学经历,让”科学救国”的信念深深烙印在他心中。1945年,怀揣着对前沿科学的追求,他以清华留美公费生的身份赴美,师从物理学巨擘费米,开启了闯荡世界物理殿堂的征程。

在科学的星空中,杨振宁先生的成就足以照亮一个时代。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延续数十年的固有认知,次年便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但更足以铭刻史册的,是他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被公认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数学基石,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此外,他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的新方向。物理学家戴森曾精准评价:”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一只鸟的贡献”——如同翱翔雨林之上的飞鸟,以俯瞰全局的视野洞察着最深刻的物理规律。


相较于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先生对祖国的贡献,更显其赤子本色。在异国他乡的数十年里,他始终心系故土。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他冲破重重阻碍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这次访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千层浪,大批华裔学者紧随其后访华,为封闭已久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归国后,他第一时间向中央领导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直指科技发展的核心要害。为了让祖国学者接触前沿科技,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累计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注入关键活力。

1999年,杨振宁先生重返清华园任教,从此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祖国的科教事业。2003年定居清华后,他更是以”归巢老鸟”的热忱,书写着奉献的篇章。他长期不领清华年薪,将个人积蓄与美国房产悉数捐赠,累计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筹措资金逾亿元;82岁高龄时,仍坚持为本科新生完整讲授《大学物理》课程,黑板上的板书工整有力,眼中的光芒一如当年的求学少年;他倾力打造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学术高地”,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搭建了至关重要的平台。2015年,他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次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最郑重的方式宣告”归根”。在2021年百岁寿辰上,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追忆同窗邓稼先,那句”稼先,我这以后50年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道尽了两位赤子的家国情怀。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先生的治学箴言,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拙”,是对科学真理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求索;他的”朴”,是对祖国毫无保留的赤诚奉献。2021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颁奖辞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这正是对他百年人生最精准的注解。

如今,科学巨星已然陨落,但杨振宁先生留下的财富永不消散。他的理论仍在指引物理学探索未知的方向,他的家国情怀仍在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从清华园出发,闯荡世界,最终回归故土,他的人生如一个完美的圆,诠释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界。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爆料:黑榜 » 星落苍穹 魂归故土——缅怀杨振宁先生

黑榜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